浮动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详情: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在徐州谈摄影不能不提我们徐州市二位摄影家,一位是拍摄《幸福》作品的金云钟老师和另外一位牛博同学。

金云中,徐州摄影家拍摄徐州人的故事,他拍摄的作品《幸福》在互联网上两天点击率超过八万,发帖人超过一万,这是徐州摄影家的荣幸,更是徐州人的自豪。老百姓幸福了,社会才能和谐、才能安定,社会安定了,人们才能会倍感幸福。今天我在这里和各位艺术家探讨分享《幸福》里的故事。

摄影家首先手中的镜头要长期关注社会底层老百姓的百味生活,积极关注他们的酸甜苦辣,拍摄留住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全社会的人都能分享我们作品的幸福和快乐。我们之所以被作品感动,她能在短短两天点击率超过8万,发帖超过一万,并非只是简单停留在 “幸福” 命题上。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被 “幸福”所感动,而是被作品中真实的“情”所感染。幸福,其实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幸福,“富有”不等于幸福。那么摄影人就要对幸福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今天借助作品《幸福》这个话题,我们一起探讨分享摄影创作中的“意识”。

著名摄影大师布列松鄙视摆拍,认为那是匠人所为,拍出来的照片只有做作的完美,只是一张"木然的照片",不仅自欺而且欺人。而“决定性瞬间”应该是摄影人养成的摄影习惯,面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者头脑中应生成更加精彩的画面意识,这种摄影意识是摄影家长期观察生活积累形成的“潜意识”,这就是我们说的“境由心造,相由心生”。是摄影家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

在去年结束的中国第15届国际摄影展上,一百多个国家一万多名摄影家的十万幅作品PK角逐,优秀的摄影作品可谓精彩纷呈。这就需要作者在选题山下苦功。这次摄影展,我市五位作者中二幅作品获得优秀奖,三幅作品获得入选奖,这在我是摄影界在国际级摄影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正在青岛大学读书的牛博就是我将介绍的另一位作者,本次大展他一人荣获二幅入选奖,在去年年初结束的“第24届全国摄影作品展”上他和金云中二人分别摘得该大赛银牌奖,在去年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上,他的作品《蜘蛛人》荣获金奖,争取了为期三个月的免费英国文化交流机会。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国第十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简称华赛)他又荣获优秀奖,为徐州赢得荣誉。牛博他没有跑到名山大川采风,而是立足于自己熟知的大学生宿舍,以大学生宿舍为拍摄主题,以宿舍里的学生生活为表现素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透过镜头生动刻画出了中国大学生宿舍里的信息时代缩影,以组照形式反映出中国当下大学生“信息时代”现象他参赛了,入选了,你说摄影是“难”还是“易”?说她难,我认为其难就难在她太简单,说她易,易也体现在她门槛太低。多年来我也不断思考着摄影的“难”和“易”。结合自己多年摄影得出的结论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吃苦耐劳、不拍失败、总结教训、准备充分、迎接挑战”。学习要养成心中的书不能少、案头的书不宜多这一习惯。学习要找准方向,借鉴姊妹艺术的精华,容纳自己的观点,这样保持下去就能够起到消化、吸收之效。那么借此机会,就我多年对摄影的认识和思考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

我认为,好照片应该具备“三品”、 “四度”。

在摄影艺术领域,我们首先做到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占据一定的艺术高度;即“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绝”的特有品质。尽量使作品彰显出正能量,这就要求我们具有“独到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摄影语言表现力”,使其作品成为“特色”优势。作品尽量做到“表现有力度、报道有深度、思想有高度、观后有温度”。

作品表现有力度主要强调画面表现力,更多体现在主题表现有张力,光影运用有魅力、瞬间扑捉有能力上。

一幅好照片,除了具备力度、高度几个因素外,还要有温度,温度既是人情味。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有人情味的画面总能打动摄影者,有人情味的照片更能打动观看者。摄影本身是遗憾的艺术,很少有照片能做到力度、高度、深度、温度兼有,四者得其一,就可以称得好照片,但这四个度为我以后的摄影提供了不谢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十年前我拍摄的摄影作品《危机四伏》发表后,最近几年国家才提出校车安全问题,这就是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职业敏感性。

  下面结合我多年实践再谈一下对摄影作品的 “三品”认识:既“艺术品、品位、人品”

好照片也可以成为艺术品。今天的记录就是明天的历史。随着时间流逝,留下的将是永远的记忆,支撑它不被人所忘记的往往是照片本身的艺术属性、光影效果、影调、色彩等,她是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

  好照片还要有品位和人情味,杜绝摄影娱乐化、媚态化、低俗化,尽量摆脱说教式浅浮摄影态势。在多年的拍摄过程中,我始终将镜头对准老百姓,对准普通人的生活,以感恩、关爱的情怀展示百姓的酸甜苦辣,用相机记录演绎人间真情。我用这种纯粹的摄影艺术记录了社会中的“真、善、美”,他同时也体现出一个摄影工作者的社会担当。

抛开纪实摄影,摄影艺术作品离不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要素,思想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灵魂来源于生活基础,最终是艺术表现结果。作品 “三要素”缺一不可。艺术作品的核心就是思想。思想的好坏关系极大。作品离开了思想的美就缺失了艺术的根。

作家秦牧说过,你用比翼鸟、并蒂莲来形容男女情爱就产生美感;而若用血吸虫比喻,虽然它们雌雄一生都在紧紧的拥抱,谁会产生美感呢!假如作者对事物没有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即使有了炉火纯青的技巧也没有用处。假如一个很随意的人,平时对摄影缺少深刻的体会,再精彩的摄影瞬间在你面前出现,她也会与你无缘。而单纯追求技巧、形式美,忽视作品里的思想性,那么这种作品就是一个“蜡人”、是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是植根于生活的,艺术离不开深厚的生活土壤,不是图解主题,是活生生的瞬间,因此才感人,才会长期积累,偶有所得。我的获奖作品都是在生活中不经意中发现,偶然所得。中国第七届摄影“金像奖”评委李梅谈摄影的偶然性,她说我经过认真思考这“偶然”的里面存在着其“必然”的结果,他是和作者长期积累分不开的。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同情的转化”,就是说相同的情感,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可以相互转化。互相启发,正因为如此,就要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姊妹艺术精华。特别要从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的脊梁。比如唐诗、宋词,古今优秀的散文,那是我们文学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文化的骄傲,是书香中华的标志。余光中说,一件作品的产生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条件就要有知识。也说是要掌握许多艺外之功。首先是文学素养。

既然我们从事艺术工作,就不能没有文化,我讲个真实的笑话,曾经有人去新华书店买书,告诉营业员想买《红与黑》,营业员说你到染料柜台去买,那我买《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营业员说你到冶金柜买…

我们都知道艺术创作的三要素,那就是:思想、生活、技巧。思想是灵魂,生活是基础,艺术技巧是关键。说道艺术创作在这里我不能不讲创作之道,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要是可以说就不是“道”了。“道”其实就是大格局,是思想性和方向性,是事物的终极意义。对摄影而言,看得见的东西不难拍,难拍的是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思想的呈现,摄影之道就是将这无法呈现的东西呈现出来。道和术是辩证的关系,有道无术道不可行。我们有过只讲道而不讲术的的时期,结果思想讲的震天响,结果是啥也做不好,知晓“道”奇实不难,难的是将其道呈现出来。知行合一是我们最需要的。

作为摄影人,要想在摄影艺术上有所成就或作为,那他还要要达到“痴”的境界。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以他数十年的从文体验,对成功的人生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言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那就是,但凡从事某一艺术领域研究,想修成正果,你就要付出毕生的精力,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

举例:徐州柳琴表演艺术家王平均

这些年,我基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手中不管有无相机都习惯性观察生活。例如我与他人交谈时注意他人的言谈举止,在头脑中形成图像的意识,多年来,我还养成了欣赏大片习惯,尤其对那些经典美国大片情有独钟,例如电影《魔戒》、《阿凡达》等,我用心观看他的故事情节和分镜头叙述方式,用心品读构图与视角的关系,人物与光线的运用配合,以及镜头的组合衔接。我还喜欢观看cctv9套纪录频道,每天必看的《狂野非洲》、《鸟瞰地球》《蓑衣鹤飞跃喜马拉雅》等,央视的广告片我也百看不厌,当精彩的瞬间出现时,我会情不自禁的用手敲打茶杯,喊出“好”。多年来,我乘坐汽车时养成在心中按下快门的习惯,当行驶的车辆窗户边框和路边的小树、电线杆重叠的刹那间,我会用食指轻按汽车扶手。触景生情也是我多年的习惯,看到事物发展总会联想到时态发展变化,心中总会想着各种画面出现,我把摄影的意识融化在我的血液中,有好多次观看窗外的风景时会情不自禁的叫出声来,有时会给周围的人造成“神经质”感觉,没办法,我对摄影的追求已不能自拔。2007年我凭借着手中20幅在全国和国际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和8000字的摄影论文一举摘取了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颁发的中国摄影最高个人成就奖——第七届摄影“金像奖”。记得当时于我同台领奖的摄影家们,他们个个是叱咤中国摄坛的大家,新闻摄影界泰斗式大碗儿,这里有新华社、解放军报高级记者、将军级摄影家,河南省副省长秦玉海也在本次获奖之列,还有《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就是这位当年还是《人民日报》社值班主任编辑的副社长,是他成就了谢海龙的大眼睛,没有这位伯乐就没有当年谢海龙的“大眼睛”,也没有中国的“希望工程”,但是草根就是我一个。“金像奖”评委高琴说,这个奖项中的“记录类创作奖”全国每届只评出十位摄影家,是奖励颁发给那些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摄影家的奖项,像你这样的基层企业摄影家还是头一人获得此项荣誉,她说没办法,你全票通过,你的作品感染了全部评委…我是江苏省摄影界暨新华日报社于慧通获得此奖项后的又一位徐州摄影人。我也于2008年被市政府以特殊人才身份从企业引进到市文联,担任现在的市摄协副主席和驻会秘书长。

这些年我已经走出了荣誉光环的包围,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荣誉是身外之物,当一位摄影家创作不出高质量的作品时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下面我向各位艺术家略谈作品中的情感

冰心先生说:“ 爱光之下,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的移向光明!”

作品要做到有情感,首先作者是个善良有情有意的人,生活中要懂得感恩和回报。长期用感恩的心态,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怀揣着善良和理解是和做一个摄影“有心人”的态度分不开的。我当过工人,亲身经历过国企改制,亲眼目睹过身边工友一夜之间丢到了手中的饭碗,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企业转型曾经的岗位已不复存在,只有下岗回家。这期间,我拍摄了一个大型国企从兴盛到走向灭亡的全部资料。

前不久,我受江苏省文联邀请参加“中国梦”江苏篇章的创作和培训,江苏省文联章剑华主席和中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仲呈祥在培训班上谈艺术的属性,他说:艺术是反工利行为,艺术就是培养发现健全人类基本良知的行为,她能唤醒人类慈悲的情怀…

近几年我也极力的转变我的创作形式,从以前的社会记录类朝着更加艺术的风格靠拢。

可染先生说“用最大的精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古人早就知道文艺创作应“立异标新二月花”,出“新”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我的书房里,悬挂着这样一幅斗方,抄录了宋代诗人戴复古的诗,诗曰:“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记随人脚后行。”它时刻提醒我,努力创新,不吃别人嚼过的馒头。说到新,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它包括内容、形式、语言、手段等方面。文学创作讲究塑造艺术典型,就是“这一个”,显现着个性特色,与别的不同。而摄影创作,是造型艺术,尤其是纪实性的人物形象。

改革大潮的冲击,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在时代崭新的画廊里穿行。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发生,问题是要想在司空见惯平常生活中发现挖掘是要下很大力气的。摄影艺术家在力求摆脱造型艺术的客观局限,抒发自己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创作,“创”为使命。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文艺的生命。你不创新,永远走不到别人的前头。别人拍一个《我要上学》的大眼睛,你拍一个小眼睛;别人拍一个鼻吻,你拍一个唇吻呢,那就没意思了!这就叫随人脚后行。艺术创新与思想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就是“敢想敢干,百折不挠。”齐白石用水墨画叶子与彩色画荷花相配合,突破了传统文人学生腔式的绘画,因而更动人,更有生机;我从中悟到:好作品要见物见人,见人见心,见心见情,见情抒臆。

我第一次参加安徽临唤拍摄活动时,我总是想着作品要创新,不能循规蹈矩的落入俗套的拍摄模式,我避开了众多摄影人群的干扰,另辟蹊径,我的镜头瞄准了正在忙的不亦说乎的烧水工人,我在画面中留出了已构思好的空白,以二次曝光的手法创作出《等待》这幅作品,该作品于2012年荣获阿尔塔尼国际摄联FIAP奖项,我投送的3幅作品2幅获奖。

摄影有法而无定法,她是摄影的最高境界,当你的作品自己都没感觉时,你还能感动读者吗。以上是我对自己多年来的摄影创作体会,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艺术家有不当多提宝贵意见。谢谢你们对我的容忍,下面观看我的作品。

 


 

苏ICP备13026522号-1


版权所有:徐州市文学艺术发展中心(李可染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