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实憨厚、信步前行的老牛,灵巧稚拙、神情专注的牧童以及那只显然是自己糊制的简朴的风筝,是画面上仅仅几种可以直接看到的景物,其余为大量的空白,给人以空明疏朗的感受。借助于画上的题跋,人们记忆中的景象便浮现上来:宽阔广袤的田野,杨柳轻拂的小河岸边,青草漫漫的山坡……画家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即是这么一种返璞归真、天人和谐的感受。
围绕这样的创作意图,画家将重点放在意境的缔造上。从构图上来看,将牛和牧童集中置于画面的右下角处,在画面右下方造成了下压之感,又巧妙地通过牧童手中拽着的风筝线和高飞的风筝将力量向画面左上方牵引。相对于左向的牧童、牛和风筝,画家在蕴涵内容较少的右上方空白处题书画名“杨柳青放风筝”,而平添与风筝遥遥相望之致。因此,整个画面的构图犹如“秤”一般的“平衡”(李可染语)。李可染曾长期研究八大山人的作品,所以从此画的布局中可以显见八大“大疏大密”、“似奇反正”的艺术效果。